央广网长沙11月13日消息:近年来,许多城市在开发建设中逐渐失去个性,具有特色与亮点的传统民居消逝加速,为了保护、传承好中国优秀传统建筑文化,加强国际间对传统民居研究的宣传和交流,11月11日至13日,第21届中国民居建筑学术年会暨民居建筑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湖南科技大学召开。会议围绕传统民居的“保护和传承”进行深入探讨。
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主任、原住建部人事司司长李先逵,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主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陆琦以及来自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湖南大学等40多所国内知名高校和专业单位专家学者100余人出席会议;会议还邀请到了来自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建筑学院、英国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环境与设计院的知名教授以及港、澳、台等境外专家学者20余人。
会议以“保护和传承”为主题,从“民居研究方法”、“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再利用”、“传统民居营建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传统聚落生存与发展策略”四个方面全面剖析我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为探索一条在新时期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提供可借鉴的参考。
与会专家学者纷纷结合会议主题发表研究成果。
修复传统民居墙体开裂、篱笆破烂的外表;改善民居内部结构,做到防潮、防虫蛀;坚持修复传统民居以符合居住者的生活习俗为原则,最大化保留传统民居的内外在形态。昆明理工大学教授朱良文一直致力于西南地区贫困型传统村落中的民居保护与利用的研究。他说,在“精准扶贫”背景下,保护贫困型传统民居,也是刻不容缓的一件事。要对贫困型民居的修复持着敬重与热情的态度,就地取材,结合当地的技术,用低造价、低成本解决传统民居的问题。
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凯文·里斯克(John Kevin Risk)也认为,在民居的演变过程中,居民的居住习惯是要被重视的,这关乎居民的居住舒适度和生活氛围。他以美国庄园的演变为例,发表了自己对于传统民居修复与改建问题的见解。
湖南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副教授余翰武则对记者说,传统聚落的保护在做好扎实研究工作的同时,还需要做出创新,要突出应有的地域特色,既让百姓心理满足也要让他们生理舒适。他介绍,该校重点学科建筑学专业“传统聚落保护与地域文化的研究”学术创新团队重视开展传统民居的研究,扎根湖南,多次实地调研,收集了湘江流域、沅水流域等地大量的传统聚落的图文资料,真正做到把服务百姓当做保护传统聚落的目的。
据悉,此次会议由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主办,湖南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承办。为期三天的会议通过两场全体峰会、两个分会场论坛、几十位权威专家和学者共进行43场报告。
湖南科技大学建筑学专业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面向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努力培养知识结构健全、审美底蕴深厚、艺术创造力敏锐、综合素质过硬的综合应用型创新人才。广泛开展与相关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的产学研合作,与广东工业设计城、湘电集团、江麓集团、湖南迅达集团、湘潭市城市规划设计院、湖南恒创建筑设计有限责任公司、深圳市万脉易道景观设计有限公司等建立了产学研合作教学基地50余个,近年来完成企业服务项目50余项。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参加各类大学生专业技能与创新创业竞赛,在德国红点设计大赛、德国IF设计大赛、韩国首尔设计展、霍普杯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富思特杯”中国梦建筑设计竞赛、中国设计红星奖、“芙蓉杯”国际工业设计大赛等国际国内顶级赛事中获奖40余项。应届毕业生考研率逐年增长,有一批优秀学子考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同济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校的研究生。学院各专业紧贴社会需求,就业形势好,毕业生深受社会和用人单位青睐。 湖南科技大学建筑学专业注重国际化教育,与英国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培养模式为学制5年,采用“4+1”培养模式,学生在湖南科技大学修完前4年全部规定学分后,可申请到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就读1年,修完英文规定学分后,即可获得湖南科技大学学位文凭和毕业证书,同时获得英方学位文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