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家大院 明清民居的活化石安家大院 明清民居的活化石
  图为安家大院 (记者 雷伟东 摄)

从市中心钟楼向西100多米、穿过鼓楼门洞,就进入了西安回坊街区。这里是西安著名的“小吃街”,也有不少历史悠久的建筑。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化觉巷清真大寺,以及中国三大城隍庙之一的西安城隍庙都在区内,这里的民居呈现出多元化的文化特色,具有独特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小巷里的大院春秋

从大街的两旁转入小巷,走进化觉巷里的窄细小街,来到西安清真大寺影壁对面,看到的是一座精致静雅的古民居,它就躲在化觉巷琳琅满目的摊位后面,藏在游人如织的小巷深处。这是一座建于清朝乾隆嘉庆年间的小四合院,这座256平方米的小院落,融合着中华传统建筑文化理念和穆斯林建筑的文化元素,是多元文化完美结合的典范。人们叫它安家大院。

安家的人在这个院落里已经生活了两百多个春秋,化觉巷里绝大多数房子在时间的更迭中先后消逝,安家的这个四合院越发显得珍贵和厚重。

安家不是官宦人家,祖上一直有经商的传统。修建院子的安家祖先,做的是蜡烛生意。人都说安家的蜡烛没有“芯”,燃烧时不向两边倒,不淌蜡泪不浪费,端端地燃烧到底。由于质量过硬、信誉好,在西部的一些大城市还有生意的联络点,实际上安家蜡烛控制着西北地区的蜡烛市场,成了当时西安城的富户。生意兴隆以后的安家五代祖便开始修宅建院,这便有了我们看到的安家大院。

从建造老宅的祖先算起,到现在的屋主安守信已经是第五代了,而现在住在这所宅子里的最小的安家人,已经是第八代了。安家祖先原本建有四院房子,称“连四院”。现在所在的安家大院北边有一院,南边还有两院,但现在只剩下了两院半。据说安守信住的这一院,是四所院子中的精华。

现在,安家的四院宅子只剩下安老这一院老宅保存着原先的样子,剩下的三所老宅院子都已经改成了砖混楼,不再是原来的风貌。安家大院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故事是:1993年,一个天津人看上了这所老宅,开出了500万元的价码。据说天津人的父亲住在台湾,特别喜欢有年代感的老宅。儿子上心了,来到了西安寻找老宅,看中了这里。结果被安守信当场拒绝了,他有自己的想法,“这宅子是乾隆四十五年修建的,我家里上下八代人都在这里居住生活。我有责任给后人留下一个标志物。”

即使今天看来,这所老宅的价值也仍然无法用金钱衡量。

岁月赋予老宅以灵魂

安家的院子其实不大,整座院子呈东西长、南北窄的长方形,占地300多平方米,却是个标准完整的四合院。从宅外到院内仍然设置得曲折细致,房子保留着200多年前的格局,无论门的设置、格局、装饰都是符合礼数的。

第一道门是临街的四扇木板门,进入两扇厚重的镶有门环的黑红漆的第二道大门,穿过带有木顶雕花的黑漆四扇活动木板门的第三道门,才进入里院。前院临街的两间街房,过去是用来招待客人的,现在主人将这两间房子改成了门面房。前院小,后院才是主体,影壁墙把整个院落分隔成前后两院。在以前,为防止前院客人看见后院女眷,除非逢有喜事或节庆,影壁墙旁的两扇屏门平日轻易不开,客人要从两侧绕行。过了第四道屏门才是安家人居住的里院,院子的地面由青砖铺就,长方形的院子中间凹了进去,只留屋外一圈儿走道,安家仍然保持了走道不走中间的习惯,看一眼院子中间的一层青苔便知。

后院正东的上房是二层楼,南北各有一排厦房。厦房内部都呈长方形,比较狭窄。院子的南北两边各有一间对称的厦房,走进北厦房,墙上悬挂着安老先生的一幅字:“相知无远地,万里尚为邻”。

前后院之间有个大门,门楼虽窄,但门头的砖雕非常漂亮。门脑正中“高曾矩矱”四个砖雕大字,旁边的砖雕花纹异常精致细腻,有花鸟、插花瓶、云纹、石榴、葡萄等。“高曾矩矱”是什么意思呢?主人解释说,“高曾”就是祖先,“矩”是规矩,“矱”是标尺的意思,就是要时刻按照祖先的规矩来衡量自己。

上房正屋的中间是一间正厅,左右两边为暗室,称一明两暗,主人的居室是典型的明清风格,房子敞亮,家具也是古色古香。整间屋子青砖铺地,古朴典雅,黯黯的光线透入窗棂,箱、柜、桌、椅,无一不被岁月打磨得斑驳圆润。

从正房屋后的木楼梯盘旋走上去,200多年的木楼咯吱作响。

记得余秋雨写宁波天一阁,曾详细记录了自己踏上天一阁木板楼时的庄重和不安。踏上安家大院的木楼,终于对个中情愫也有所体会。

爱护城市的人文意蕴

与其他一些保护不到位的古民居所不同的是,安家大院的保存状态之好,让人印象深刻。据了解,安家大院在20世纪曾修整过一次,但还是需完整的修缮和保护。1985年,挪威第二大学术院校——挪威大学的教授哈罗德来华旅游,古城西安回民区古老的建筑艺术深深地吸引了他,从此他对这里念念不忘。

1993年,西安市建委、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与西安交大建筑系合作,进行历史街区方面的研究,哈罗德终于有机会与中国古城保护的专家学者一起,进行回民街区的调查研究。形成了关于历史街区的规划、保护、改造等整套成型的研究结果。

1997年10月,挪威国王访华,西安回民街区项目被国家科委和挪威外援署纳入中挪技术合作协议,提升为两国政府的合作项目。安家大院因为具有很高的建筑学和美学价值,被作为中挪合作保护的第一个中国传统民居,严格按照修旧如故的标准,对每一块砖石、每一片石瓦、每一根梁椽编号后,进行了落架大修。2000年5月,安家大院保护工程竣工。

时任西安回民历史街区保护项目管理办公室主任的张西元说:“这个历史街区是古城西安保护得最好的。1997年中国政府和挪威政府签署一份协议,挪方将在中国实施十几个援建项目,其中包括西安回民历史街区保护工程。安家大院是中挪合作保护的第一个中国传统民居。除这个院落外,配合着历史街区的水电路等改造,我们还对另外两座院落进行了保护施工,这对整个街区保护都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003年,这个院落从15个国家的46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了“2002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西安民居保护工程为中国传统街区保护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成为研究明清民居建筑的一个“活化石”。

今天,我们走到这里,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进去参观一下这方安静典雅的院落,同时在心中感激那些为保护古民居而付出心力的人们。

西北大学教授、都城建筑史专家徐卫民曾说:“有特色的城市名片往往不是博物馆里或地下埋藏着多少文物,更不是城内有多少古代的高大建筑。有内涵的人文旅者更关心古城的传统民居,他知道传统民居在钢筋水泥的冲击下会愈来愈少,他能够体验古人日常生活意蕴的机会也越来越小。唐诗、宋词等艺术成就于此,芸芸众生的生命之始也肇于此。我们应该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日益稀缺的传统民居。”


点赞(0)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