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代表主要就传统民居的研究方法论、保护及其持续发展、现代建筑创作上的传承、新农村建设和灾后重建以及传统民居的文化内涵等主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关于民居研究方法论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建筑设计新农村建设民居文化
第十六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盛民居会议20周年庆祝活动于2加8年11月21一25日在华南理工大学召开,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华南理工大学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民居专业学术委员会、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传统民居学术委员会、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共同主办了这次会议。来自海峡两岸、港澳地区及国外的近200名学者和专家,分别就传统民居的研究方法论、保护及其持续发展、现代建筑创作上的传承、新农村建设和灾后重建以及传统民居的文化内涵等主题展开深入的讨论和交流。,关于传统民居研究方法论任何学科的发展、壮大都离不开方法论的指导,只有具备完善的方法论体系,对整个学科才能有全面、深入的认识。本次会议上,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陈薇教授做了题为“概说《中国住宅概说y的主题报告。陈教授指出,在刘敦祯先生看来中国住宅研究对象的重点应以“汉族住宅为主体”,得出应将住宅作为研究木构形成发展的切入点、将住宅布局作为社会制度的体现。这是一项具有重要价值的启示。就“住宅类型”,刘敦祯先生主要将“明清住宅类型”分为九大类.分别从功能布局、结构特点、造型外观、材料施工等方面进行论述,同时对少数民族住宅的来龙去脉也作了清楚的阐述。最后,陈教授强调“以往只注意宫殿、陵寝、庙宇而忘却广大人民的住宅建筑是一件错误事情”,过去匠师们就地取材和因材致用的节约方针,在今天社会主义新民居建设中同样有着相当的价值。针对民居研究方法论,有代表对1949~2008年主要的民居分类方法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和比较,将其总结和归类。有代表对民居信息采集的方式进行了分析,认为没有哪一种技术手段能够独立完成所有任务,因此主张将各型设备“组合搭配使用”,使信息采集系统的功能更加全面。还有代表分别从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特点对民居的未来角色进行了定位,认为民居中的传统技术及利用自然资源的策略具有适宜性和可持续性,能够为今天的现代建筑所继承。随着民居研究的不断深入,其方法论的发展呈现出新的趋势:一方面更加精确、细致地定位民居研究的目的、对象、方式和过程,另一方面扩大民居研究的相关领域,将它与社会学、历史学、民俗学、美学等其他学科紧密结合、交叉渗透。这种方法强调不仅对民居的历史作深人的挖掘,更重要的是为未来的创作和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故而更具前瞻性与广阔性。
2关于传统民居的保护及其持续发屁对传统民居保护及其持续发展的讨论历来是民居会议的重点之一。韩国成均馆大学李相海教授在本次会议上就韩国两个宗族村落的保护和管理做了主题报告。他认为,政府、公共机构和个人都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来对村落进行保护和管理,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政府应提供更大的管理和财政支持。李教授提出的“强调传统村落中的村民”这一观点非常值得我们借鉴。他认为,传统村落的保护是一个整体的空间概念,不仅包含建筑和村落,也是一种环境状况和生活方式的体现。既然如此,人的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在无损传统建筑的前提下,为村民提供更为舒适、现代的生活设施.使他们发自内心地产生保护家园的愿望。后辈的年轻人在掌握了现代的管理技术之后也乐意回到家乡进行保护和管理,这比任何一种官方强制实行的政策和措施都要有效。围绕这一主题,有代表提出传统建筑保护应坚持的多项原则,尤其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有代表提议古村落的保护应分为保持原貌、文化保护、整体发展三个阶段,逐步将废弃或受损严重的古村落恢复原有风貌,进而适当开发旅游项目,提高居民的经济效益,带动各领域的整体发展。还有代表强调要注重古民居周边环境的整治,不能滥用不适宜的现代建筑材料进行修复和建设。就传统民居保护及其持续发展这一主题.代表们采用实例,具体分析不同的地理环境、文化精神和经济状况等因素.极力反对削弱传统建筑有机性、破坏环境整体性的做法.期望有效地将独具特色
3关于传统民.在现代趁筑创作上的传承在本次会议上,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陆琦教授结合自己的创作体会和具体案例,做了题为“岭南民居研究与创作借鉴”的主题报告。陆教授指出,梳理历史建筑对创造新建筑具有两个层面的意义:一为对传统建筑进行保护、维修和更新;二为借鉴历史建筑中的语言符号,将其直接或间接地运用在新建筑的设计中。特别是在新建筑的创作中,陆教授认为地方特征来自地方建筑,探索新建筑的地方特色,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从历史建筑中取其精华。他通过介绍广东潮州饶宗颐学术馆、广东中山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孟点实验室(广州,510641138NE讨ARC日工T〔CTUR〔2洲’2009伴庐山庄、广州大学城岭南印象园、广州亚运城岭南水乡景观设计等几个方案,使与会者更直观地了解建筑师匠心独运与精益求精的努力和追求。李先逆教授也在主题报告“城市建筑创新与文化遗产保护”中谈到了新建筑创作与历史建筑保护之间的关系。他指出,当前中国的城市建设,宏观上呈现出两大发展趋势:一为对创新的追求,大力发展新区,追求时尚前卫的新建筑;二为对保护的呼吁,鉴于旧城改造破坏城市优秀历史传统建筑的教训,要求
4关于断农村理设和灾后,趁党的+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指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方向。“5.12”特大地震之后,川、甘、陕、渝等地受损严重,尤其在偏远农村地区,灾后重建任务非常艰巨。承担起重建任务,加快先进实用技术的示范与推广,是建筑界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这毫无疑问地成为本次民居会议讨论的重要主题之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王军教授在会上做了题为“机遇与挑战—陕南灾后绿色乡村社区营建策略”的报告。王教授通过分析陕南一村庄的震后现状、地理环境、村民意愿、技术材料等,提出“绿色社区的营建应为综合的、全方位的”观点。他认为,对于地处山区特定环境的新农村规划要做到因地制宜,避免千村一面的现象。而且就新农村的经济发展来说.房屋道路、生活垃圾、农业废弃物肥料化利用技术、水源地保护及安全用水技术等都应纳入规划考虑的范围之内。此外.受地势和经济条件制约,建筑材料及结构体系应具有轻质高强、安全性高的优势,尤其可以广泛应用造价适宜的新型材料。就这一主题,代表们各抒己见。有代表主张在旅游型民族村落的规划中要充分体现出地理环境特色、民族风情特色、建筑形式特色和经济发展特色,平面布局、路线、单体、绿化等方面要达到“居”与“游”的结合。有代表认为对古迹周边村落进行现代化建设,既能提升村民的文物保护意识,也可使文物古迹成为村庄的主要标志.两者应相辅相成、达到双燕。还有代表通过比较分析地震灾区的民居结构形式,认为相较于砖砌体结构,木架构民居被破坏的程度更小,因此主张尊重原有民居形态,采取灵活、逐步发展的建筑布局方式。可以看出,整体考虑、以人为本、和谐统一、绿色生态是共同的出发点和原则,积极探索适用的生态环保技术与积极保护各地域的独特文化是我们应当坚持的立场。
5关于传统民居的文化内洒传统民居深受地域文化影响,体现出不同的文化特征。就传统民居的文化内涵,与会代表提供了数量较多的论著,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讨论。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张玉坤教授在会上做了题为“中国原始建筑体现的时空观与`五’的语义场”的报告.通过比较中西方原始建筑的方回之变,他认为在中国原始建筑的时空观中时间和空间是不可分割且相互补充的,进而又向我们展示出数字中蕴含的丰富立体的文化理念。特别是就数字“五”.他认为中国古人通过在居住的地方立一根柱子而发现了五行时空观念,形成对中心方位的崇拜,由此识别了时间、空间、数字和其他重要规律。由此延伸,“五”与“午”、“巫”、“舞”、“吾”以及“王”、“土”、“土地崇拜”等名词相互关联,形成了巨大且充满惫义的语义场。华中科技大学李晓峰教授在题为“从水文看人文—基于遗产廊道理念的汉水流域聚落与民居形态变迁研究(概要r的主题报告中,结合人类学、生态学、文化学、地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为我们展示出汉水流域遗存的建筑、街区、聚落所具有的文化特征,从而基于“遗产廊道”的理念,确定汉江流域传统建筑文化研究的对象、内容和范围。此外,相当多的代表结合各地域不同的建筑,分别从风水、环境、布局、用材、装饰等方面,探究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展现出中国民居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本次会议还特别邀请了三位台湾著名学者王
的各地域传统建筑保持和继承下去。
保护老城、历史街区的呼声日益高涨。这两大趋势,一个向前看,一个向后看,似乎是相互矛盾的,但如果能在尊重历史、尊重文化、尊重回忆的前提下进行新建筑创作,那么新旧建筑就有可能形成共生共荣的关系。代表们对当今现代建筑的设计与创作都做了相当深入的思考,并纷纷表示传统历史建筑是应当珍视的宝藏,只有明辨新旧建筑之间的辩证发展关系,才能创作出高品位的建筑作品,形成和谐美观的城市风貌。
镇华、李乾朗、徐裕健为广大学子做专题学术报告。他们分别从建筑哲学、建筑文化、古建修缮的角度谈到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感想.反响热烈。结合学术报告,在各分会场大会还组织开展了专题的小组讨论,提供多种学术交流的机会。会议期间,通过组织开平、中山两市的民居考察,使与会者深切感受到近现代岭南建筑的特色风貌。本次会议共收到符合征集要求的学术论文140篇.为历届民居会议之最。这些论文多角度、多层面对民居研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供了许多鲜活的案例,拓宽了民居研究的思维空间。随普工作的进一步展开,中国民居研究将会取得更多的学术成果,所涉及的领域也将更为广泛,一定会对我国的民居建筑保护、城市文化建设、现代建筑创作等做出更大的贡献。尤为可喜的是,有相当数t的论文为在读的硕士、博士研究生独立完成,这表明,中国传统民居的研究不仅得到了众多专家学者的重视.而且有越来越多的年轻学子已经开始关注并参与其中,预示着未来中国传统民居的研究将更具旺盛的生命力。口本文第二作者陈吟的单位为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