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建筑承南越古韵,融东西文化,启时代新风,自成一体,特色显著。
2010年唐孝祥教授出版《岭南近代建筑文化与美学》一书后,便酝酿并筹备“岭南建筑文化与美学丛书”的系列研究,并初步确立了以建筑美学(含风景园林美学)“文化地域性格论”为理论核心,搭建了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硕博士生教育、学术研究相辅相成的“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在长期的理论探索与实践论证基础上,唐孝祥教授主持的《建筑美学》课程先后被列为国家级精品视频课程和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相继完成《建筑美学十五讲》《风景园林美学十五讲》等配套教材的编写。经过30余年的持续努力,在唐孝祥教授的带领下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美学团队在团队建设、人才培养、成果产出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果。为了进一步推动建筑美学向着深度、广度发展,将以往成果整理成册,以《岭南建筑文化与美学》丛书分辑出版,目前完成第一辑和第二辑共六册,涉及岭南侨乡建筑、传统村落、建筑彩绘、建筑设计等内容。分册作者从多维度视野呈现岭南建筑的地域技术特征、社会时代精神、人文艺术品格,为读者展现岭南建筑多样的地域形态、丰富的时代内涵,深厚的审美精神。



主编简介
Introduction of Editor-in-Chief

唐孝祥,1965年农历10月生,湖南邵阳人,华南理工大学教学名师,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建筑美学》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和国家级精品视频课程《建筑美学》负责人。主持完成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省部级以上项目10余项,出版著作《岭南近代建筑文化与美学》《建筑美学十五讲》《风景园林美学十五讲》等12部,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获全国研究生教学成果一等奖、广东省勘协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两次获得广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兼任:中国建筑学会岭南建筑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国文物学会古村镇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国家住建部传统民居保护专家组成员,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州市人民政府规划委员会第一届第二届专家委员,国际建筑师协会教育委员会委员。岭南一词,特指南岭山脉(以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和大庾之五岭为最)之南的地域,始见于司马迁《史记》,自公元627年即唐太宗贞观元年开始作为官方定名。岭南文化,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城市建设史凡两千余年。不少国人羡艳当下华南的富足,却失语于它历史的馈赠、文化的滋养、审美的熏陶。泱泱华夏,四野异趣,建筑遗存,风姿绰约,价值丰厚。那些蕴藏于历史长廊的岭南建筑审美文化基因,或称南越古迹,或谓南汉古韵,如此等等,自成一派又一脉相承;至清末民国,西风东渐,融东西方建筑文化于一体,促成岭南建筑文化实现了从“得风气之先”到“开风气之先”的良性循环,铸塑岭南建筑的文化地域性格。改革开放,气象更新,岭南建筑,独领风骚。务实开放、兼容创新、世俗享乐的岭南建筑文化精神愈发彰显。岭南建筑,类型丰富、特色鲜明。一座座城市、一个个镇村,一栋栋建筑、一处处遗址,串联起岭南文化的历史线索,表征岭南建筑的人文地理特征和审美文化精神,也呼唤着岭南建筑文化与美学的学术探究。建筑美学是建筑学和美学相交而生的新兴交叉学科,具有广阔的学术前景和强大的学术生命力。“岭南建筑文化与美学”丛书的编写,旨在从建筑史学和建筑美学相结合的角度,并借鉴社会学、民族学、艺术学等其他不同学科的相关研究新成果,探索岭南建筑和聚落的选址布局、建造技艺、历史变迁和建筑意匠等方面的文化地域性格,总结地域技术特征,梳理社会时代精神,凝练人文艺术品格。我自1993年从南开大学哲学系美学专业硕士毕业后来华南理工大学任教,便开展建筑美学理论研究,1997年有幸师从陆元鼎教授攻读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博士学位,逐渐形成了建筑美学和风景园林美学两个主要研究方向,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共4项,出版有《岭南近代建筑文化与美学》《建筑美学十五讲》等著(译)作12部,在《建筑学报》《中国园林》《南方建筑》《哲学动态》《广东社会科学》等重要期刊公开发表180多篇学术论文。我主持并主讲的《建筑美学》课程先后被列为国家级精品视频课程和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经过近30年的持续努力逐渐形成了植根岭南地区的建筑美学研究团队。其中在“建筑美学”研究方向指导完成40余篇硕士学位论文和10余篇博士学位论文,在团队建设、人才培养、成果产出等方面已形成一定规模并取得一定成效。为了进一步推动建筑美学研究的纵深发展,展现团队研究成果,以《岭南建筑文化与美学》丛书之名,分辑出版。经过统筹规划和沟通协调,本丛书首辑以探索岭南建筑文化与美学由传统性向现代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主题方向,挖掘和展示岭南传统建筑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当代价值。第二辑的主题是展现岭南建筑文化与美学由点连线成面的空间逻辑,以典型案例诠释岭南城乡传统建筑的审美文化特征,以比较研究揭示岭南建筑特别是岭南侨乡建筑的独特品格。这既是传承和发展岭南建筑特色的历史责任,也是岭南建筑创作溯根求源的时代需求,更是岭南建筑美学研究的学术使命。《岭南建筑文化与美学》丛书第一辑共三部,即郭焕宇著《近代广东侨乡民居文化比较》,李树宜著《闽海系建筑彩绘传统匠作文化》和王东著《明清广州府传统村落空间审美维度》。丛书第二辑共三部,即谢凌峰著《岭南地区与马来半岛现代建筑创作比较》,李岳川著《近代闽南侨乡和潮汕侨乡建筑审美文化比较》和赖瑛著《惠州建筑文化与美学》。两辑丛书的出版得到华南理工大学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资助,特此说明并致谢。
各分册展示
Display of books in various volumes
第一辑 第一册:
《明清广州府传统村落空间审美维度》

王东,男,云南红河人,1986年9月生,2017年获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博士学位。贵州理工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博士后。研究方向:建筑美学、西南苗疆走廊防御体系、贵州传统聚落与民族建筑。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贵州省理论创新(招标)课题等省级以上课题8项。出版学术专著4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获贵州省第十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获第22届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年会优秀论文奖。
兼任: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文化景观专业青年学术委员,贵州工业发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明清广州府北靠南岭走廊,南临茫茫大海,多样的地形地貌, 不同的民族(民系)分布,多元的经济形态,发达的宗族文化等因素孕育了众多的传统村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维度。本书基于建筑史学和建筑美学相结合的研究视角,借鉴审美文化学、文化地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成果,以明清广州府传统村落为例,揭示出传统村落的空间审美维度,勾勒出明清广州府传统村落审美文化的历史演变,划分出其审美文化圈区划,探索明清广州府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多样性、社会内涵的丰富性、审美品格的深厚性,努力推进传统村落空间审美维度的理论研究,促进建筑美学、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等研究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郭焕宇,男,1981年8月生,2015年获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博士学位。华南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英国爱丁堡大学访问学者。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岭南传统村落教化空间的营造与传承发展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近代广东侨乡民居文化比较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岭南传统村落研学空间的建构内涵、机制及策略》等多项科研课题,出版《近代广东侨乡民居文化比较》《邓屋村文化景观志》《中堂传统村落与建筑文化》等著作。
兼任: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团成员、理事,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理事及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理事、副秘书长,中国建筑学会民居建筑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文化景观专业委员会委员。
该书首次以学术专著形式系统展示近代广东侨乡民居的文化风貌,以建筑艺术史论及美学理论为基础,借鉴社会学、人类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成果及方法,通过广泛的乡村田野调查获取案例素材,以交叉综合的理论研究方法,搭建研究框架,揭示基于侨乡独特的侨汇经济、社会结构、人文品格而形成的近代广东侨乡民居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近代广东侨乡民居文化是岭南广东传统民居文化乃至中国近代侨乡建筑文化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内容,本书生动展示近代中国波澜壮阔的“古今中西之争”文化背景下侨乡地区民间建筑文化的演进图景。研究成果扎根田野,调研素材丰富,从“分布与建设”“格局与功能”“形态与审美”等方面,对聚落、建筑及其装饰进行了深入分析。
第一辑 第三册:
《闽海系建筑彩绘传统匠作文化》

李树宜,男,1977年2月生,2018年获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博士学位。华梵大学文化资产研究中心研究员、古建筑修复师。研究方向:古建筑修复、建筑美学。于核心期刊等发表3篇论文,致力于将建筑美学与古建筑修复融合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兼任:古建筑修复专家学者、评委。

本文借助审美文化的研究视角,论述建筑彩绘的文化精神,基于建筑史学与建筑美学相结合的跨学科综合研究法,借鉴文化人类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和方法,展开匠作的台湾传统彩绘研究。系统梳理彩绘匠派的流变、技艺特征、彩绘设计规制及营建仪式的神鬼信仰文化观,论析匠司设计思维的审美追求。闽海系传统彩绘匠作具有多元和合的哲理精神、秩序分明的礼制特点和雅俗共赏的审美特征。基于作者一线建筑师在传统建筑彩绘设计及营造阶段所面临的匠作派别遴选、设计原则判断、审美偏好决策等要素进行讨论,观察匠作的脉络传承、门派分类,彩绘的设计规制、文化地域性格等内容,建构闽海系闽南地区建筑彩绘的施工规范设置基础。谢凌峰,男,1978年9月生,2019年获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博士学位。教授级高工,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注册城乡规划师,澳门城市大学博士生导师,道格玛设计事务所合伙人。研究方向:建筑美学与岭南现代地域建筑创作、“4X100”空间尺度的设计比较研究,于SCI与核心期刊等发表15篇论文,出版2部专著,致力于将设计生产、学术研究与商业运营融合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兼任:中国建筑学会岭南建筑学术委员会委员,羊城设计联盟(广州空间设计协会)秘书长,中国国际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大赛评委,佛山市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委员。
本书立足于大量的实地调研,从文化商贸交往、华侨族群关联、气候地理相近等多层面,论析了岭南建筑和马来半岛建筑在1950~1970年代推进现代主义建筑地域化进程中的可比性,从而建立起共时性比较的研究框架,并在空间上分别以中国和东南亚作为宏观背景,同时聚焦在广州、新加坡与吉隆坡这三个现代建筑实践丰富的城市。通过比较研究,总结1950~1970年代两地现代建筑发展的历史经验,形成对新时代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支持,归纳两地建筑创作真实朴素的价值观与设计策略,形成对当代岭南建筑发展的启示。

李岳川,男,1983年8月生,2015年获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博士学位,国家公派留学爱丁堡大学访问学者。南昌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建筑美学、传统聚落与民居、海内外华人建筑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多项科研课题。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闽南与潮汕地区是我国东南沿海著名的侨乡,二者气候相似、地缘相接,风俗相近,尤其都以浓厚的商贸和海洋文化特色著称于世。出于对生存空间的开拓,地处沿海的闽南和潮汕地区很早就有人向台湾和东南亚移民,并在近代达到高潮,终于形成了两地各具特色的侨乡文化,而建筑审美文化正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时,闽南建筑趋向于变革创新,潮汕趋向于改良延续;闽南建筑更具外向性格,潮汕则相对内敛平实;闽南建筑更彰显个性欲望,潮汕则注重群体和谐。对二者进行比较研究,挖掘这些差异产生的内在原因,继而揭示建筑发展与社会、经济、文化三者之间复杂多变的关系,是本书的核心思路。
第二辑 第三册:
《惠州建筑文化与美学》

赖瑛,女,1973年8月生,2010年获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博士学位。研究方向:建筑美学、建筑历史、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主持编制国家及省市级文物建筑保护修缮设计与保护规划五十余项,主持完成广东省哲学社科规划项目《东江流域传统建筑文化研究》、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民国时期惠州城市建筑研究》等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
兼任:惠州市城乡规划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专家。

惠州坐落于广东省中南部,是东江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城市。惠州因其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社会条件,孕育出独特的建筑文化,形成了有别于广东省其它地区的建筑审美文化特征。本书以惠州建筑文化与美学为研究对象,采用建筑史学与建筑美学相结合的交叉综合研究法,以“文化地域性格”理论为根基,探讨惠州建筑的发展演变及其动因,提炼出惠州建筑的审美文化属性,以期深化岭南建筑历史、岭南建筑文化与岭南建筑美学理论研究,为惠州建筑遗产的保护利用工作提供参考。